|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基本概况 > 广河概况

广河概况

关键词:广河,概况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广河县
  • 电 话:
  • 网 址:http://gh.gscn.com.cn
  • 感谢 g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956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广河县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方,临夏回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定西市临洮县,西接和政县,南连康乐县,北靠东乡族自治县。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1953米。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13公里,总面积53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9.2万亩,人均0.93亩。整个版图宛如一只奔兔。境内有两条较大的河流,广通河古称“大夏水”,自西向东流贯全境,境内长度42公里;洮河自南向北,为广河县与临洮县界河,流经长度22公里。全县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7.5℃,降雨量420.6毫米,无霜期142天左右,平均日照2733小时,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全县辖5镇4乡,102个行政村,1121个合作社,总人口20.7万人,人口密度为385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9.8万人,占总人口的95.6%。回、东乡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97.4%,是一个少数民族高度聚居的县。

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繁衍生息在广河这块沃土上。历史上广河曾设立过郡、县、城、司等建置。广河古称太子寺,相传秦王赢政太子扶苏监军驻此,曾修寺院,遂有此称。先秦时代的广河县,属西羌耕牧之地,归秦国管辖。汉设大夏县,属陇西郡。汉以后直至唐宋,大夏县虽偶有废置,但基本上保持延续。元设定羌县,隶河州路。明废县,设定羌巡检司,清又改称太子寺城。民国6年设宁定县。

新中国成立后,县名屡有变易。1949年宁定县解放至1956年属临夏专区管辖。1953年撤销宁定县建置,成立广通回族自治区。1955年又改广通回族自治区为广通回族自治县。1956年临夏专署撤销,设立临夏回族自治州,广通回族自治县改称广通县。后因县名与云南省广通县重复,于1957年改为广河县。1958年,国务院批准撤销广河县,将其行政区并入和政县。1961年,又决定恢复广河县,以合并于和政县的原广河县行政区为广河县行政区,沿袭至今。

新中国成立前,广河县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典型的农业县。地方工业主要是一些简单的乡村手工业;传统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仍处从属地位。教育文化落后,医疗卫生极不发达。

新中国成立后,广河各族人民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写下了壮丽的诗篇,使昔日贫困落后的广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4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4.48亿元,是1978年的52倍。工业总产值达5.8亿元,是1978年的503倍。财政收入达到2529万元,是1956年的14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3亿元,是1956年的44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42亿元,是1978年的203倍。

广河作为一个农业县,种植业以粮食作物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洋芋、小麦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胡麻、蔬菜、花卉等,中药材主要柴胡、黄芪、党参等。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上下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强化农业基础,加大农业投资,狠抓结构调整,积极推广适用新技术,全县引进实验、示范、推广了地膜种植、间套带种、日光温室栽培、节水灌溉、优良品种、农机作业等一大批农业适用新技术,大大提高了全县农业生产水平。2004年,粮食种植面积17.4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94%。全县农业总产值达2.14亿元,是1956年的19倍。粮食总产量达到5.77万吨,比1956年的3.02万吨翻了近一番,基本实现了粮食自求平衡。农业生产已基本摆脱传统的耕作方式,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建国初期,广河水利设施落后,仅有几条土渠和10多台木制小水车提水灌溉,保灌面积不足4万亩。5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广河坚持天上水、地下水、地表水“三水”齐抓,建设了永红渠、电厂渠节水灌溉、前山坡提灌、果园山人饮等一大批重点水利工程,修建了新民、徐家等2座水库,全县累计修建集雨水窖11745眼,人饮工程138处,解决了1.2万户,8.42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水利提灌工程97处,逐步形成了以自流灌溉为主,高扬程提灌、井泉库灌相结合的农田灌溉网络。到2004年,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10.69万亩,保灌面积9.76万亩。

历史上的广河曾是林木茂盛之地。但由于建国后几次大的毁林滥垦,原有森林破坏殆尽。改革开放以来,全县人民响应“绿化祖国”、“再造山川秀美大西北”的号召,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活动。特别是近年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工程,2004年,全县林业总产值达1049.1万元,累计造林保存面积达2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11.4%。同时,以花椒、皮特果、冬果、软儿果等为主的经济林面积不断扩大。

广河自古就是西羌耕牧之地,畜牧业属传统产业,但新中国成立前牛羊数量很少。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河人民以农本型为主的畜牧业向商品畜牧业方向转变,以千家万户养殖为基础,以牛羊规模育肥为重点,畜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全县规模养殖户达5700户,规模养殖场60个,专业养殖村24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3.1万头和10.82万只,分别是1957年的1.7倍和4倍。牛、羊、鸡商品率分别达到74%、61%和90%。畜牧业总产值达7172.3万元,畜牧养殖已经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加快群众脱贫致富的一大特色支柱产业。

建国初的广河,自然条件严酷,人民生活穷困。上世纪90年代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县委、县政府把扶贫攻坚作为全县工作的重点,紧紧围绕解决群众“吃饭、住房、行路、就医、上学”五大难题,探索出了“修梯田、铺地膜、集雨节灌、劳务输出、整村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等有效路子,扶贫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78年的37.74元增加到2004年的1301元,农村贫困面下降到6.6%。

广河的民营经济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步的。1983年,全县仅有民营企业35家,产值154万元。20年多来,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无到有,发展迅速。特别是近几年,县委、县政府采取一系列鼓励、扶持、引导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到2004年底,全县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287个,从业人员达到14815人,民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2.68亿元。全县民营企业总产值达到7.92亿元,完成销售收入6.13亿元,增加值1.99亿元,实现利润3000万元,上缴税金1008万元。民营经济不但在数量上有了较快发展,而且在规模上、结构上也发生了质的变化,生产经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皮毛加工单一生产领域发展到目前的冶炼、加工、建筑、交通运输、咨询、信息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多种行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有毛呢、毛毯、毛条、地毯、牛绒衫、机砖、彩色服装革、鞋面革、兰湿革、真皮沙发、皮夹克、冰糖、烧碱、塑料、硅铁等40多种。2004年,民营企业上缴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40%。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县最具潜力、最具生机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广河民营经济呈现出多业并举的发展态势,在巩固皮革、毛纺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拓展餐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已成为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发展亮点。广河餐饮业取得了迅猛发展,触角由本地伸向全国各大中型城市,发展速度惊人。目前,广河人在县内外经营的餐饮企业达1500多家,主要分布于本县和北京、上海、深圳、兰州、苏杭、广州等大中城市。以云峰、银峰、华宇和马福贵老马拉面为代表的一批清真餐饮企业不仅在大城市站稳了脚跟,而且还引领着饮食业的潮流。广河的交通运输业是顺应全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壮大起来的,已形成了一支拥有近千辆客货车的运输大军。货运车以大中型汽车为主,主要有八康、双轴、四轴、半挂等。这些运输大军,把西部皮毛、洋芋等土特产品运往东南部,又把外地的日用百货运到西部,互通有无,增进了全国各地商品的交流。

建国初期,广河绝大部分县乡之间,只有人畜和人力车辆行走的小道,仅有的兰郎公路也是一条等外沙砾公路,路基宽3-5米。交通闭塞,严重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50年来,特别是近几年,广河的交通事业突飞猛进,发生了巨大变化。到2004年底,全县累计修建县乡公路8条166.37公里,铺油硬化155.2公里,修建三级公路91公里,公路桥梁41座、涵洞597座。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641.7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社通公路,道路铺油开始向村社延伸。目前,一个以县城为中心,以主要集镇为枢纽,逐层向外辐射的公路网络已经形成。

广河县城,位于广通河河谷中心地带,南依堡子山,北临大北山,兰郎公路穿城而过,整个城区呈狭长带状,东西长3公里,南北约1公里,广通河纵贯城区,将县城一分为二,以石那奴大桥和马良大桥相连。两岸田畴连绵,人烟辏集。今广河县城,历史上曾被称为嵻城、诃诺城、定羌城、太子寺城等。众多的名称中,唯太子寺之名最为人们所熟悉。

50年前,广河县城很小,面积不足0.5平方公里,人口不足2000人,街道窄小,没有固定的商贸市场,无任何给排水设施。上世纪90年代以前,县城没有几幢像样的楼房,绝大多数机关办公用房是土木结构的小瓦房,居民住宅多为土房。如今,仅县城已建成办公大楼和居民住宅楼170余幢23万平方米,城区供电、给排水设施等条件大为改善,城区面积扩展到了2.3平方公里。经过十多年的改造建设三甲集、祁家集、买家巷等兰郎一线集镇面貌焕然一新。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河的邮政通信电力事业在国家扶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县邮政投递线路达到13条,总长430公里,100%的乡、村有直达邮路,100%的乡、村能看到当天的主要报刊。邮政特快专递、邮政快件等新业务发展势头强劲。通信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4年底,全县9个乡镇中8个乡镇通了光缆,102个行政村中82个通了电话,行政村通电话率为80.39%,城乡电话装机总量达14500部,移动电话16600部,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手机)15部。实现了国际、国内漫游。建成光缆150公里,网络覆盖率达到96%。50年前的广河,电力事业一片空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农网改造等一批电力项目的实施,使我县的电力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4年,已建成变电所5座,输电线路达698公里。实现了乡乡、村社、户户通电,保证了全县各行各业的用电需求。

勤劳善良、诚实质朴的广河人民,历来素有走南闯北,四海经商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广河人成为全国商品经济最早的弄潮儿之一,全县约有2.8万多人长年在全国各地从事商贸流通。90年代以来,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办法,先后完成了县城改造和三甲集、祁家集、买家巷、庄禾集等集镇建设,兴建了广河商贸城,三甲集畜产品交易中心等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全的大型综合市场。特别是皮毛市场和国内各大市场接轨,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集散地之一,触角伸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周边国家。到2004年底,全县各类集贸市场达26处,总占地面积1123亩,经营摊点2000多处,交易商品达20个大类、1500多个品种,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3亿元。

金融事业的稳步发展,为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了雄厚的资金保障。目前,全县有金融机构24家,从业人员175人。资金流通活跃,近年各银行存款、贷款大幅度上升,2004年存款余额近2.96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亿元,金融事业为全县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广河历来兴学重教,蔚然成风。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认真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始终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提高民族素质,振兴广河经济的首要工作来抓,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截至2004年底,全县有中学7所(完全中学1所,独立高中1所,独立初中5所),小学98所,幼儿园2所。全县中小学在校人数3241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7.2%,初等义务教育普及率为95%,有教职工1561人,校舍总面积94130平方米,课桌凳16801(双人)套,配齐率100%。自恢复高考以来,先后给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合格学生1352人。近年来,全县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已有3.1万人(次)受到了各种职业技术培训,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9.1%。

新中国成立前夕,广河的医疗卫生机构只有2个,医务人员仅有39名,卫生事业落后,人民群众健康得不到保障。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广河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到2004年,全县医疗卫生单位达到14个,设有床位172张;个体医疗机构106个,其中村卫生所(室)41所,覆盖率为27.5%。各类卫生人员达407人。人均寿命由50年前的50多岁提高到现在的70多岁。全县已形成一个医疗、防疫、妇幼、急救等门类齐全、初具规模、能防能治的城乡医疗卫生网络,为全县人民的健康提供了保障。

广播电视事业从无到有,稳步发展。全县有乡镇广播站4个,有线电视台和差转台各1个,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4座,村村通设备59套,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全县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5.6%和86.4%。

新中国成立后,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01元,是1978年的34倍,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000多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广河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努力打造以“新马太”风景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以伊斯兰为特色的民族风情旅游,以齐家半山为主的史前文化旅游。全县旅游景点达25处,已开发利用9处,旅游业逐步成为一个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正在开发中的“新马太”生态旅游风景区位于广河县西南部庄禾集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总面积33平方公里。景区得名于新民、马浪、太子山3处原始自然景观。此地海拔2000多米,降水较多,年平均625毫米。地貌类型复杂,以丘陵沟壑地形为主,山川谷皆有,土壤主要是肥力较高的黑土和麻土。由于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景区内林草种类繁多,生长茂盛。夏秋时节,满目皆翠,鸟语花香。景区由百花社、凤凰岭森林公园、大疙瘩、风转磨、十道林、拉地沟、蓝水河等十多处景点组成,形成了一个环状的风景带。是我县最大的生态旅游风景区,也是著名的避暑胜地。位于祁家集镇大北山下的田家村赵家沟内的水帘洞,距县城12公里。远近闻名,石崖之下千泉涌流,洞内滴水叮咚,流水潺潺,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悬吊于帘洞两侧。洞口有3亩左右的人工水库,水中蛙声不绝。洞西有座花果山,其东沟的景致更为壮观。另外槐沟、黑坡山、滨河公园、宁定度假村等旅游景点也深受游客青睐。

广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全县9个乡镇辖区内都有古文化遗存,尤其是广通河和洮河两岸第二台地上,古文化遗存比比皆是。广河县的古文化遗存,以新石器时代文化为主。全县有齐家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瓦罐嘴半山、堡子山、西坪三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温家坪等七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驰名中外的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都以首先发现于广河县而得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齐家文化是我国最著名的文化遗存之一,这种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与夏商文化之间的遗迹在我国十分少见,在世界同类遗址中也极其珍贵,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和历史研究意义。绚丽多彩的半山文化彩陶,展现了彩陶艺术新的繁荣期。彩陶以繁茂致密为特色,丰盛的图案与饱满的造型浑然一体,显得豪华壮丽。它们制作精美,质地优良,纹饰繁复,为马家窑文化制陶工艺之高峰。广河出土的彩陶,从出土的器物看,分属于齐家彩陶、半山彩陶、马家窑彩陶、马厂彩陶、辛店彩陶、寺洼彩陶等。

广河古动物化石十分丰富,保存了诸多地质年代的古动物遗址。有距今1300万年前的铲齿象动物群和距今约1700万年前的三趾马动物群化石。这里发掘的剑齿虎等动物化石,是欧亚大陆独一无二的。广河古动物化石的发掘对于我们探索中华文明,研究古代甘肃地区的气候变迁,地质演变及环境变化,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广河是回、东乡等少数民族群众都信仰伊斯兰教,浓厚的宗教信仰不仅是广河穆斯林群众心灵的虔诚归依,而且也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县内530余座集古典、现代和阿拉伯风格与一体的清真寺、拱北以及别具风格的婚丧嫁娶、民俗礼仪、饮食起居、节日盛会等,形成了独具伊斯兰特色的民族风情。

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星罗棋布、随处可见,是广河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较著名的寺有县城的老华寺、直街清真寺、拱北寺、东大寺、西川大寺等,三甲集镇的北大寺、西大寺、中心寺、陈家大寺、水家大寺等。清真寺的建筑风格总体上可分为三类,一种为传统的中国古典式,多采用四合院布局,寺内饰以砖、木雕,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建筑式样虽然庄重古朴,但也不失富丽堂皇。一种为阿拉伯穹顶式,浑厚饱满的绿色或白色穹顶,直冲云霄的尖塔,淡雅素洁,时代感非常鲜明。还有一种清真寺采用中阿合璧式,两种不同艺术的巧妙结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建筑。无论何种风格的清真寺,寺内都有庄重雄宏的礼拜大殿和高耸入云的邦克楼。按照伊斯兰教的经典规定,教民每天必在特定的时间到清真寺做五次礼拜。即“班达”(晨礼),“撇升”(晌礼),“狄盖”(晡礼),“沙目”(昏礼),“乎孚丹”(宵礼)。到既定时间,随着邦克楼里传出的宣礼声,教民纷纷前来礼拜。尤其是逢主麻日和伊斯兰教重大节日时,虔诚的穆斯林从四面八方涌向清真寺聚礼,气势庄严肃穆,场面宏大壮观。

拱北也是广河伊斯兰建筑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在阿拉伯语中拱北的意思是“圆拱屋顶”,是穆斯林为伊斯兰教先贤和门宦创传人修建的陵墓。其建筑形式也与明清时期的中国传统建筑相融合。内部建筑物除墓庐外,还附设礼拜殿,坐静室,颂经堂和居室等。全县有十几座这样的拱北,著名的有位于县城西郊的胡门拱北和三甲集五户村的沙沟门拱北。每逢纪念日,教民们都会集拱北,颂经礼拜。

伊斯兰教重大节日,是最能展现广河穆斯林风情的时节。广大的回、东乡族等少数民族都是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拥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在名目众多的节日中,他们更为重视本教门的传统节日,其中主要的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开斋节是为一个月斋戒期满后开斋庆贺的日子,也称为前尔德节。具体日期为伊斯兰教教历每年的10月1日,这是回、东乡族最隆重的节日。古尔邦节又称“后尔德节”、“古尔巴尼节”,在此节日时,凡有经济条件的人家都要宰牲献祭。日期定在每年的十二月十日,也就是开斋节后的第七十天。圣纪是穆斯林为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而举行的盛大节日,日期为每年教历三月十二日。广河穆斯林在这一天前后举行纪念活动。

中国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在穿着服饰上多有不同。广河县的回、东乡等信仰伊斯兰的少数民族男性头戴白、黑色的无沿帽子,其中以白色为主,统称为“号帽”。宗教人士或个别老人多穿白色或黑色长衫,头缠“德斯塔勒”(头巾)或戴白号帽、编制花帽,一个个显得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女性服饰也很有特点,少妇一般多戴绿色盖头或纱巾,中老年妇女喜欢身穿大襟、宽袖、麻花状纽扣、中式竖圆领的上装或宽大至膝的长布衫,头戴黑、白色的盖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年轻人开始赶潮流,穿着比较时髦。男性多穿西服、休闲服等,女性多着现代感比较强的服饰。

在广河除了华丽宏伟的清真寺和独具穆斯林特色的人文风情外,最能吸引人的要数各种民族特色十足的美味佳肴。在广河的民族饮食中,面食、肉食、饮茶占有突出的地位,也最为人们所称道。白面做的主要有面条、面片子、水饺、旗花、白面馍等类。常见的有炒面片、炒面条、臊子面、凉面、牛肉面、干拌面、浆水面等,其中“河沿面片”享誉陇上。玉米等杂面做的主要有馓饭、搅团、囷囷、烫煎饼等。回、东乡族群众普遍喜欢肉食,主要以牛肉、羊肉、鸡肉为主。肉食类中最负盛名的是手抓羊肉,无论何种宴席,它都是不可或缺的。除手抓羊肉还有炒鸡、杂割、发子、面肠等肉食。油炸食品在广河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重大民族节日、婚丧嫁娶、宴客之时往往成为桌上首道“菜”,制作精美、色味独特,让人们在一饱口福的同时也领略到主妇们精湛的手艺。主要有油香、酥馓、馓子、馃馃、糖油糕、麻花等。除这些主食之外,广河还有许多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风味小吃,如甜麦子、酿皮子、凉粉、粽子、包子、饺子等。回、东乡族群众酷爱饮茶,过去饮用的茶叶主要是茯茶和粗茶,现在多饮春细茶。饮茶有许多讲究,茶具选用由盖子、茶盅、掌盘组成的三炮台碗子。

广河的婚俗最能体现民族特色。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套为大家普遍遵循的婚俗礼仪。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特定的程序:首先派人提亲、送定茶,送彩礼。当双方婚约确立后,再选定一个好日子,准备迎亲。迎亲是婚嫁过程中最隆重的一节,场面宏大热闹。迎亲的当天晚上还要进行“打枕头”、“戏公婆”等一系列有趣味的游戏。回、东乡族允许本族男子外娶非穆斯林女子,但禁止本族女子外嫁非穆斯林。婚前,非穆斯林女子需到清真寺接受“洗礼”,履行“进教仪式”,取伊斯兰经名。婚后,妻子必须遵从伊斯兰教规和生活习惯。改革开放以来,包办婚姻逐步被新式婚姻所替代。青年男女积极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同时,新事新办,繁琐的婚姻程序不断简化。现在餐厅结婚、旅游结婚等新式婚礼也逐步兴起,简捷时尚、文明进步的婚嫁风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

刺绣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工艺,在美化社会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广河城乡,妇女们从小就非常重视针线艺术,刺绣是她们最钟情的手艺活之一。广河县的民间刺绣种类繁多,主要有绣花枕头、绣花鞋、苫单、枕套、鞋垫、手绢、针插、门帘、窗帘,炕帷子、围裙、电视机套、沙发套等。刺绣材料多为丝绸、锦缎、棉布和五彩丝线。刺绣图案讲究以牡丹、菊花、梅花、竹子、莲花、龙凤、鸳鸯、孔雀、蝴蝶、鱼等花鸟虫鱼为主,具有色泽艳丽、图案明晰、粗狂写意的艺术风格。

广河人民质朴、真诚、厚道,注重人际往来,待客热情。当有客人来时,热情的迎入家中,拿出家里最好的食品来招待。客人要走时,主人还要送出家门,并邀请下次再来做客。

广河伊斯兰风情浓郁,民族特色鲜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老的民族传统中不断融入新的先进文明成果,社会风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其他基本概况信息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